
廣東音樂之路
在暨南大學暨復大腫瘤醫院南院,有一位廣東音樂老前輩正在病床上為續寫廣東音樂的空白而奮筆疾書,他便是星海音樂學院《廣東音樂概論》客席教授盧慶文。去年十月被查出胃癌的他輾轉來到復大腫瘤醫院,目前在腫瘤內科主任賀景煥的主治下得到一定好轉,精神狀態良好,準備從眾多創作作品中挑選經典曲目制作典藏版專輯。

盧慶文對廣東音樂整體有深入研究,在出任星海音樂院《廣東音樂概論》客席教授期間,獲邀出版教學用書兩本——《東方天籟——廣東音樂》、《廣東音樂》,由于引起廣泛關注極受歡迎,編輯再邀續寫,“廣東音樂的各個方面其實還有很多空白的地方,我想補充完整,于是一寫就寫下了三冊的《廣東音樂通典》”,該書成為了廣東音樂的教科書式用典,從歷史、名人、樂器,到演奏技巧都有詳細介紹。然而,寫完了這套書后,盧慶文的身體開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三四十年前,在盧慶文音樂事業輝煌時期,他有胃病的經歷,在寫完《廣東音樂通典》后,胃病“復發”了,吃一條菜都拉肚,還出現腳腫、肚脹等問題,家人為他輾轉幾家醫院,治療無果。今年春節期間,經朋友介紹來到了暨南大學暨復大腫瘤醫院幫盧慶文進行治療。確診胃癌后經過一個季度的治療,目前精神較好,思路清晰,說話中氣足。
擔任盧慶文主治醫生的內科腫瘤賀景煥主任,每周一都會為組織醫院專家、院長為他進行多學科會診,并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用盧慶文原話說:“這不是一間大排檔醫院”,在復大腫瘤醫院,醫生早上8:15開始查房,不用患者等得肚餓,主治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及時調整用藥等方案,而且在下班后也繼續關心,護士袁婷婷打針抽血技術高超,這些細節都讓盧慶文在住院期間感到特別舒心,也對醫院更有信心。
期待再次享受人生 吃盡人間美味
經過一個季度的治療,原來病情極為嚴重,幾乎被宣判“死刑”的盧慶文現在能吃上三餐——2餐米湯和1餐營養品,“雖然吃得很少,但是排泄正常,我現在看到電視別人做菜,還自然反應感覺到肚餓,對于這些好轉我很高興,對未來又有了希望。”

盧慶文說,向往吃盡人間美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更想再多聽聽優秀的廣東音樂,翻翻極具紀念意義的相冊,“這些都是精神生活的享受,是人生價值的體現。”現在,他趁精神狀態良好,思路清晰,由太太呂女士協助他制作《繽紛人生,美味與共(暫定名)》,把精選的曲目和照片重新灌錄,贈送親友,不讓豐滿的人生留下丁點遺憾……
從農民子弟奮斗成廣東音樂翹楚
盧慶文1944年生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來自草根家庭的他早年參軍,是一名廣東省軍區宣傳隊文藝兵,轉業后經過自身努力考入了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
盧慶文告訴筆者,自1978年起,他便在廣東音樂、電影配樂先驅陸重任的影響下學習廣東音樂,因為深受陸重任老師的影響,盧慶文決定重走老師的路,把廣東音樂發揚光大。畢業后的盧慶文先后任廣州曲藝創作研究所研究員,廣東音樂曲藝團常務副團長、團長,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州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成為國家二級作曲家。退休后,任星海音樂學院校友會副會長并兼該院《廣東音樂概論》客席教授,講授廣東音樂理論15年。


在盧慶文音樂事業輝煌時期,他創作器樂、聲樂作品五百余首,撰寫論文近百篇,獲全國、省、市獎項六十余項。在眾多曲目中,廣東音樂《夢中月》獲中國第三屆民族管弦樂展演作品二等獎,盧慶文介紹,其中講述了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百態故事,予人以啟發,引起共鳴,深受聽眾歡迎;而獲中國第二屆曲藝節音樂設計配器牡丹獎的粵曲音樂《天涯璧合慶月圓》,創作發表期間恰逢九二共識達成,用家鄉漁歌風格寫出了對國家團結、兩岸和平發展愿景,極具紀念意義。

為傳播廣東音樂和廣東曲藝,多次帶團出訪英國、日本、新加坡、越南、香港、澳門等地方,作為文化使者把音樂中蘊含的嶺南特色和祝愿祖國繁榮昌盛的寓意帶到世界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