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十二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總結評估有關情況的通報》。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腫瘤科驗收合格,正式躋身“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行列。

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托國家級行業組織和質控中心共同組建涵蓋醫學各臨床專科、衛生管理、數據分析、信息統計等多專業構成的總結評估專家團隊。同時組織統計專家、衛生管理專家及相關專業臨床專家進行專家咨詢和論證。
經過專家評審,有四家廣東省民營醫院驗收合格成為“十二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廣州復大腫瘤醫院(腫瘤科);東莞康華醫院(整形外科);東莞東華醫院(消化內科);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深圳華僑醫院(手外科)。

為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加強醫院內部管理,規范專科醫療服務,自2010年起,原衛生部(現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全國開展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評估工作。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評選有比較高的門檻,并非哪家醫院都能參選。符合一定條件的醫院醫療科室,可以醫院為單位申報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所在醫院為三級醫院;能獨立并常規開展本專業診療技術,整體技術水平處于國內先進行列;學科帶頭人在國內本專業學術領域有較高的知名度,在專科發展中能起領頭作用;(四)人才形成梯隊,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職稱結構及學歷結構合理,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后備人才隊伍;具有滿足本專科業務需要的設施和設備;有獨立病區,病床使用率≥85%,獨立開展的必備診療技術項目≥95%,能夠開展全部重點專科診療技術,住院患者中危重癥患者比例≥60%,具有較強的醫療服務和醫療技術輻射能力。
最后,衛生部對入圍專科還要“過五關斬六將”,歷經資料審核、集中答辯、現場檢查、議定名單、名單公示和公布等環節。最終確定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由衛生部公布并頒發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證書和牌匾。
據介紹,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的評估中,學科帶頭人的“江湖地位”很重要。要考察學科帶頭人的醫療水平及技術特長,學科帶頭人在全國、全省本專業學術團體中擔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常務委員等職,或在相關專業雜志中擔任主編、副主編、常務編委等職,可以獲得加分。同時,學科帶頭人近5年所承擔的科研項目、獲獎成果、專利、發表論著等,都是評估的重要指標。
另外,專科開展的診療技術是評估的另一“重頭戲”,需要列出開展的主要技術項目名稱以及近5年開展的總例數,列舉能夠獨立開展的3~5項特色技術,說明其臨床效果以及在國內外所處的地位。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實行動態管理,5年為一個評估周期。考核不合格的,撤銷其臨床重點專科稱號,并取消其下一周期的申報資格。
2014年,廣州復大腫瘤醫院腫瘤科就已被評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此次為再次評審驗收,成為“十二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為什么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腫瘤科)能躋身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行列?
當年,醫院的當家人就以重點專科建設為龍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腫瘤專科醫院。暨南大學復大腫瘤醫院在評審初期成立由學科帶頭人徐克成榮譽總院長為主任,牛立志副院長為副主任的臨床重點專科建設管理辦公室;制定《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項目管理制度》,對重點專科建設項目進行定期總結。明確目標,學科規劃到位。以腫瘤微創治療為特色,把引進培養亞專科學科帶頭人作為建設關鍵,把特色技術作為建設基石。專科建設規劃:每年建立1~2個亞專科,到2016年底建立10個亞專科。

引進與培養人才,確保專科建設順利推進。聘請王振義院士、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呂有勇教授、美國密歇根大學李嶠教授、奧地利KORPAN教授、日本SUMIDA教授等二十余位專家任復大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后聘請徐克成、牛立志、曾宗淵等教授任亞專科學科帶頭人,建立首席專家制度。今年初,又引進了新的醫療團隊,如虎添翼。
在常規腫瘤治療(手術、放化療)基礎上,建設以腫瘤微創治療為特色的腫瘤專科,發展氬氦刀冷凍消融、微血管介入、碘125粒子近距離治療等特色治療,積極引入和開展不可逆電穿孔腫瘤消融、基因檢測、分子靶向精準治療等新技術,不斷提高醫療水平。
作為暨南大學附屬醫院,與大學相關院系,建立醫教研相結合專科建設體系,開展技術創新、課題研究、國際學術交流等,努力建設研究型醫院。自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立項以來,醫院增設包括核磁共振、不可逆電穿孔腫瘤消融設備、64排CT、CT-DSA等醫療設備共2642套;建設了“1+5”國內外遠程醫療平臺、醫護電子病歷BI平臺、移動護理站以及PIVAS等信息化系統。充分調動業務科室爭創專科的積極性,使專科建設整體水平得到了提高。
學科建設成果方面:開展了多項腫瘤治療新技術,除不斷優化冷凍消融、微血管介入等技術外,緊跟國際技術進步,同時引進如不可逆性電穿孔(納米刀)消融、胰腺癌FOLFIRINOX化療、分子靶向精準治療、放射粒子支架等最新技術,并對傳統治療大膽改進,如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胰腺癌冷凍根治術、超低位直腸癌保肛術、ERCP+胰膽管支架植入術等。實現多學科會診(MDT)的整合協同治療,腫瘤內科、微創介入治療、內鏡治療專業組覆蓋所有亞專科。
2011年被評定為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腫瘤科),2014年通過國際JCI認證,2017年高分通過JCI復審。2017年經廣東省衛生計生委批準,成為暨南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
科研創新引領醫院發展,建設研究型醫院方面。項目建設周期立項科研課題24項,2013年立項較2010年增加近3倍;發表SCI論文量增加12倍。主編了《腫瘤冷凍治療學》、《腫瘤消融新技術-不可逆性電穿孔》和《Modern cryosurgery for cancer》等三本專著,參編《胸部腫瘤放射性粒子治療學》《CT介入治療學》《轉化胰腺腫瘤學》《圍手術期病理生理和治療》。
目前醫院對于直徑大于2厘米的腫瘤,主要采用兩種不同的消融方法,分別是氬氦刀冷凍消融和不可逆性電穿孔(納米刀)消融。

氬氦刀冷凍消融可用于肺癌、肝癌、胰腺癌等多種實體腫瘤的消融:對于晚期非小細胞性肺癌患者,冷凍治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為14個月,療效明顯優于未接受冷凍治療的患者(中位生存7個月);冷凍聯合化療的患者中位存活27個月,顯著長于接受其他療法治療的患者;對于晚期肝癌患者,冷凍治療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為26個月,療效明顯優于未接受冷凍治療的患者(中位生存3.5個月),冷凍聯合免疫治療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32個月;對于晚期胰腺癌患者,冷凍治療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為8個月,療效明顯優于未接受冷凍治療的患者(中位生存4個月)。醫院發表相關論文100余篇,其中SCI論文50余篇,。主編了中英文版《腫瘤冷凍治療學》。多次獲國際大獎;應邀去歐洲演講和演示;組建“亞洲冷凍治療學會”, 徐克成、牛立志分別當選為國際冷凍治療學會主席和副主席。
納米刀消融,是一種2012年先后獲美國FDA和CE正式批準的最新消融技術。利用微創電極針,將高電壓毫秒級電脈沖輸入靶組織內,使電場內細胞出現納米級膜穿孔,引起細胞凋亡。相對于射頻、微波或冷凍,有如下優勢:不產生熱和冷,對全身影響小;不會引起大血管、胃腸壁、膽囊膽管、輸尿管和神經嚴重損傷,適用于治療臨近這些結構的腫瘤;不受大血管血流的“熱沉降”影響;消融界限清楚,無需1-2 厘米的“安全邊緣”,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影響;主要引起腫瘤細胞凋亡,不會有大量壞死性細胞因子釋放,術后全身反應輕微;消融后腫瘤細胞的死亡,能釋放抗原,從而促進抗腫瘤免疫。
廣州地區“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有哪些?
從2010年起,廣州地區公立三甲醫院評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的有: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產科,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婦科,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普外科、內分泌科、神經科、腎內科、耳鼻咽喉科,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普通外科、神經科、內分泌內科、耳鼻咽喉科,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腎內科、耳鼻咽喉科、神經內科、內分泌內科、普通外科,中山大學附屬眼科醫院眼科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