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春雨綿綿,乍暖還寒。對于類風濕患者來說,此時天氣多變,氣溫時高時低,尤其是遇到陰雨、降溫天,他們還能“未卜先知”,腰、腿、胳膊提前就疼上了,似乎比天氣預報還準。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被稱“不死的癌癥”的多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癥狀是四肢小關節,甚至膝、肘、腕、肩胛等關節,出現紅腫疼痛及活動受限,往往伴有晨僵,有時伴有局部發熱。由于關節的疼痛不固定,常常是跑來跑去的,中醫稱之為“風”,現代醫學則稱為“游走性”的關節痛。
為什么類風濕患者跟天氣預報員一樣?
01活動阻力變大
溫度下降導致關節內黏液黏度增加,氣凝血滯,使關節正常活動阻力變大,加重了磨損和疼痛。

02肌肉血管收縮
寒冷使患病部位周圍的血管收縮反應的時間延長,擴張時間變慢,中醫認為“寒主收引”,導致關節局部的皮膚溫度上升也比一般的健康人要慢。
03電磁波傳遞
天氣變化時會引起大氣中帶正負電荷的大氣分子的移動和變化。由于不同電荷互相吸引撞擊,產生一系列電磁現象和電磁波,它可使人體細胞內外存在正負電荷的電位差。
正常人對這種電位差能始終保持著平衡,而類風濕患者由于局部毛細血管和組織發生了變化,就會釋放出一些炎性物質,使得神經末梢受壓迫而產生酸痛感。
因此
及時添衣
提前防寒保暖
就非常重要了
及時有效治療,提高生活質量
類風濕關節炎雖然屬于難治性病癥,及時有效的治療,還是可以很好地控制或緩解病情的。中醫診治類風濕關節炎,在辨疾病、辨癥狀、辨證侯基礎上,根據患者個體差異,綜合望、聞、問、切等四診信息,進行辨證論治。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中醫科提醒,類風濕關節炎常常會有復發的可能。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堅持檢查,并保持用藥;在醫生指導下,正確的治療和生活調理,除中藥口服之外,中藥外治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緩解關節疼痛等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如中藥泡洗、中藥敷貼、中藥熱敷、艾灸等等。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以下行為,才能夠減少復發,提高生活質量:
一、注意保暖防護
寒冷天氣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如出門時就要戴好手套、圍巾、帽子,穿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女性建議還是穿長褲為宜,尤其要增加對腰腿的保暖措施。當然要注意,不要穿得過厚,過暖,既影響關節的正常活動,有的又捂出了汗,這樣就適得其反,也容易受涼感冒。
此外,還要注意生活中盡量不接觸或少接觸冷水,防止手足受凍,更不要穿濕鞋、濕襪。到冰箱取東西時,一定要戴手套。洗水之后馬上用干布將手擦干。除此之外,還應多飲開水以增加新陳代謝,平時應注意預防感冒,因為感冒及受涼都可以導致關節病情加重。
二、提倡飲食清淡
在飲食方面,要以清淡為主,少辛辣刺激、生冷硬食和甜食物。多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高熱量、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雞蛋、瘦肉、大豆制品等,特別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因為維生素C可抑制炎性滲出,促進炎癥吸收。
風濕活躍、關節紅腫熱痛時,要忌吃辛熱燥火的姜、辣椒、蔥、羊肉、狗肉之類。飲食之所以要控制高脂肪食物,是因為脂肪在體內氧化的過程中,會產生酮體等等化學物質,它們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會加重病情。尤其是素體偏于濕熱者。
三、堅持適當鍛煉
運動能促進肢體血液循環,使病變部位血液循環得以改善,減輕關節疼痛癥狀。同時也可以防止關節僵硬。
運動時以能避風寒為原則。盡量選擇有陽光、空氣流通的地方尤其風和日麗時更佳。運動的目的是要活動關節,保持關節功能,防治關節僵硬。同時也要避免久坐,經常活動。當然要預防運動量太大,以免疲勞。
為了維持和恢復關節的功能,應循序漸進,以不疲勞、不加重疼痛為度,避免導致關節損傷,應根據體質、年齡、性別不同而因人而異,若病人處在急性發作期,全身癥狀明顯或關節嚴重腫脹,則應臥床休息為主。如果在緩解期則可以進行散步、關節操、八段錦等等。
中醫科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中醫科成立于2008年,以“傳承中醫,濟世救人”為宗旨。臨床實踐中不分年齡,不分病種,在《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的理論指導下,運用純中醫針藥結合治療內外婦兒各科常見病和高血壓、糖尿病、痛風、類風濕關節炎、中風后遺癥、腫瘤等各種慢性病,可開展正骨、針刺、推拿、艾灸、牽引、拔罐、超短波、中頻、刮痧、中藥封包、放血療法治療等常規理療。
特色療法:
——“銀質針、浮針、頭皮針、小針刀”治療頸肩腰腿痛;
——“龍氏正骨”脊椎調理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病;
——純中醫內外結合治療各類乳腺增生和急性乳腺炎;
——肥胖、亞健康及術后(放化療后)中醫調養;
——高血壓、糖尿病、痛風、中風后遺癥中西醫結合調治;
——純中醫調理月經、純手法產后骨盆修復;
——小兒中醫調理及小兒推拿治療;
——中醫體質辨識及24節氣養生指導。
咨詢方式:
天河院區:天河區棠德西路2號2樓中醫科
020-38993025
海珠院區:海珠區赤崗聚德中路91、93號3樓中醫科
020-3447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