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中午,暨南大學附屬廣州復大腫瘤醫院舉行積極心理學與心理健康培訓課程,由心理健康醫生馮彩勤主講。
你是否曾陷入沮喪漩渦?
為了輔助大家認識到這個問題,馮醫生首先介紹了“習得性無助”的實驗。實驗中可以發現不同組的觀察對象,在環境改變后,其行為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反應。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員工在北、南兩院會議室聽課。
馮醫生總結道:“習得性無助,表現為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及心理狀態,亦表現出動機、認知和情緒上的傷害。導致人們在面對困境時,陷入旋渦。”

馮醫生告訴我們,積極心理研究的是人的潛能和美德的科學。她表示:“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無限的。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情緒包括有'快樂'、'滿足'、'希望'、'樂觀主義'。”
積極的人格特質有八種,這八種特質能夠有效的提升人的幸福指數。

積極的八種人格特質可以在每一位心態健全的人身上發現和概括。這些特質的形成過程是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良好的外部環境是人格特質形成的重要來源,而個人的能力和潛力也會在人格形成過程中成為一股重要力量。
我們生活中要積極和善于發現自己身上或者他人身上的積極品質,這會便于我們更樂觀的生活。就幸福感來說,這是人們基于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隨著幸福感的產生和滿足,人們會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工作效率,以更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問題。
馮醫師概括,
積極心理學有三大功能,
在醫療領域有著積極作用。

這三大功能分別從增進、預防、治療的角度來促進積極情緒狀態的產生、發展和作用。馮醫生建議:“醫護人員更要了解和體會積極心理學的作用,這會使醫護人員在與患者的溝通中產生積極作用,從而促進醫患關系的協調發展。”
講述至此,馮醫師提出了三個問題,讓在場的每個人去思考。
你最近有哪些積極的情緒體驗?
你身上有哪些積極的人格特質?
所在的群體或者環境是否積極?
三點建議讓無助變樂觀
學習和思考總是能讓人受益,通過學習,我們發現習得性無助能夠帶來生活上的弊端,那該如何改變?根據積極心理學,馮醫生給出了如下建議:
1 發掘自身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
同一個特質,會有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面的表現。如果需要變成習得性樂觀,需要發掘以下品質。
智慧,創造性,洞察力、勇敢;
熱情,友善,仁愛;
公平,正義,團隊合作;
寬容,謙虛,謹慎,自我調適;
感恩,希望,靈性,有幽默感等。
2 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
生活中的事情有很多,換個角度看一看,就會發現別有一番天地,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
3 努力創造團結向上、和諧寬容的工作氛圍
針對這點,馮醫生建議一般鼓勵和批評的比例可以大于3:1,團結和諧的工作氛圍有利于每一位環境里的人,能提高工作質量,提升工作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馮醫生特別指出,在生活和工作中,追尋快樂且有意義的工作方式,需要注意避免兩個問題的產生。
1 避免因壓力過大導致焦慮;
2 避免完全沒有壓力而喪失動力。
在避免問題產生的基礎上,對自我和他人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和暗示,能夠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構建和諧氛圍。
馮彩勤

畢業于河南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咨詢師,執業醫師,長期從事腫瘤病人心理評估及心理咨詢工作,擅長沙盤游戲治療及認知行為療法。
小測試:你的幸福是什么樣子?
學習積極心理學是為了更幸福的生活,大家可以測試了解一下自己的幸福度。

閱讀以上每一題,并做出回答和計算。16道題的結果中涉及到了幸福的四個維度:愉悅、投入、意義、成功。
1.愉悅:第2、11、14、15題得分之和;
2.投入:第3、5、6、7題得分之和;
3.意義:第1、8、9、12題得分之和;
4.成功:第4、10、13、16題得分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