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上午,身患胰腺癌的李虹女士在暨南大學附屬廣州復大腫瘤醫院介入手術室接受納米刀手術。手術由牛立志博士親自主刀,手術過程順利,目前患者已出院。

李虹女士出院當天,牛立志院長親自送來一束鮮花,并囑咐后續治療的注意事項。
現年56歲的李虹來自福建廈門,是當地機關單位一名公務員。她的丈夫鄭蘭蓀是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0月28日清晨,筆者在暨大附屬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四樓一間普通病房內見到了李虹,剛做完介入化療手術,身體有些虛弱。“今天感覺如何?”筆者問,李虹用有氣無力地聲音強撐著回應:“挺好的……”見筆者進來,鄭蘭蓀院士連忙起身搬來張木椅。這些日子以來的奔波治病,讓他略顯疲憊,面容也憔悴了。他端起水杯往滾燙的開水里兌了些涼水,待到適宜的溫度后端到李虹嘴邊。李虹患病以來,鄭蘭蓀院士放下手頭所有工作,一心陪伴照料李虹。
發現患癌 夫婦輾轉求醫
自去年11月,李虹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自己不幸患上胰腺癌后,悲劇便打破了夫婦二人原本平靜安逸的生活。
“我前些年體檢時就查到了腫瘤標記物指數偏高,先后做過三次胃腸鏡檢查都沒發現問題,偏偏忽略了胰腺。”后來,她在福州當地的大醫院進行復查,醫生的診斷結果為胰腺癌。
這個結果另夫婦二人感到震驚,“當時的確是難以接受的,還是胰腺癌,我知道這是癌中之王。”鄭蘭蓀院士回憶說。診斷后,醫生又告訴他們,由于腫瘤纏繞旁邊的主干血管,否定了根治性手術方案的可能,這更是“雪上加霜”。
無法手術,化療成為了眼下唯一的治療方案。從2016年11月到2017年1月,李虹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化療,最開始的日子很難熬,什么也吃不了,人也沒有力氣。化療開始后,白血球降低、嘔吐、腹瀉等相繼出現,身體十分虛弱。
在接受了四個療程的化療后,影像復查結果顯示:“病灶縮小了13%。”之后,在朋友的介紹和醫院建議下,鄭蘭蓀院士得知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的重離子輻射是治療腫瘤的新方法,于是在今年3月陪同李虹去了這家醫院。美國NIH正在該醫院開展的針對胰腺癌治療的臨床試驗項目,李虹符合條件,順利地進入了該實驗項目組,且獲得了全額的治療費贊助,鄭教授告訴筆者,病灶經過治療后基本上觀察不到。
當時,上海醫院的醫生還建議李虹回去后應該繼續完成化療。他們聽從建議回到福州后,硬著頭皮又接受了兩個療程的化療。“那時反應更大了,胃腸疼痛,全身無力,連坐都坐不起來……”李虹躺在病床上氣若游絲地回憶說。
今年5月,李虹做完最后兩個療程的化療,還口服了化療藥等,本以為病情得到暫時性控制,也就沒再到醫院治療。在之后的這段時間里,夫婦二人的生活似乎又回到往日的平靜。“身體逐漸恢復后,狀態也好轉了,我和他(鄭蘭蓀院士)還出去玩啊。”李虹嘴角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告訴筆者,8月的時候,他們去了新疆的巴音布魯克草原,還到了青海的可可西里。但豈料,就在旅程結束不久,噩耗再次傳來……
“快回來的時候,胃開始有些隱隱作痛,特別在進食后感覺食物下不去,不能消化。”在廈門醫院復查的結果幾乎讓人絕望——“腫瘤不但復發,而且還比之前長得更大了。”鄭蘭蓀院士告訴筆者,“我原本一直擔心癌細胞可能轉移到其他部位,沒有料到會在胰腺復發。”
腫瘤復發 來廣州治病
廈門醫院的醫生建議李虹聯系廣州的醫院做納米刀手術。鄭蘭蓀院士早前對該技術也有所了解,知道廣州有幾家醫院有納米刀技術。
國慶長假剛結束,他們就趕到廣州,最先住進了市內一家大醫院,可是醫生在認真查看了李虹的病情后表示,由于腫瘤較大,已經不適合做納米刀治療,鄭蘭蓀院士隨即又聯系了另一家醫院,也就是暨南大學附屬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當時我在網上了解過這家醫院是暨大的附屬醫院,納米刀手術例數在國內做得比較多,我通過同行幫忙聯系,也聽說醫院牛立志博士的納米刀手術經驗相當豐富。”帶著最后一線希望,兩人直奔復大醫院而來。
在復大接受納米刀手術
10月14日下午,李虹辦理入院手續。主治醫生侯懿珍告訴筆者:“考慮到李虹當時病情進展迅速,尤其是背部疼痛得厲害,精神狀態也不佳,所以要盡快安排治療”,李虹的手術安排在四天后進行,由醫院院長、納米刀首席專家牛立志博士親自主刀。
納米刀消融技術是一種全新的腫瘤微創消融技術,尤其適用于胰腺癌。其原理是利用電極探針產生的高壓電脈沖,在腫瘤細胞膜上打上多個納米級微孔,不可逆轉地破壞腫瘤細胞內外平衡,從而令腫瘤細胞凋亡。
10月18日一早,護士推著輪椅來到病房接李虹,鄭蘭蓀院士在手術室門外等候。牛立志換好手術衣,雙手洗凈消毒后準備開始實施納米刀手術。上午10點,手術開始,兩根電極針在B超和CT引導下經皮穿刺進胰體部腫瘤內,與此同時,牛立志博士仔細謹慎地調整進針方向,盡量避開血管。他曾形象生動地比喻:“納米刀手術就像走迷宮一樣,針頭在血管縫隙中穿過。”精確定位腫瘤后,系統以同步心電觸發模式開始消融,整個消融過程分為七組,每組消融時間控制在5分鐘。手術過程中,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平穩。

牛立志博士為李虹實施納米刀手術。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手術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經過一個半小時奮戰,11點30分,手術順利完成,李虹隨后送進重癥監護病房(ICU)觀察。
牛立志告訴筆者,以往的納米刀手術時間約在一小時左右可以完成,但李虹情況有些特殊,CT上顯示腫瘤有約3.2公分大,手術具有一定難度和風險,消融過程中容易引起患者血壓升高,其次主刀醫生要仔細辨認血管和腫瘤組織,這要求整個手術和麻醉團隊必須具有非常豐富的手術經驗和過硬的技術。
牛立志表示,“納米刀”技術的優勢是不會引起局部溫度的改變,不會對胰腺周邊器官和血管產生損傷。尤其對于一些不適合手術,以及不愿意手術的胰腺癌患者是個很好的選擇。有相關文獻研究表明,納米刀消融技術能夠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他還介紹,目前,納米刀對于小的腫瘤能夠達到基本消融,對于大的腫瘤,也能達到局部控制或者縮小。尤其對于胰腺癌、肝癌的療效非常好,腫瘤緩解率超過80%。
自2011年10月,納米刀消融技術獲美國FDA批準及歐盟的CE認證用于臨床治療。迄今,全球已有包括美國MD安德森醫院等在內的世界100多家大型醫院采用了該項技術。2015年7月,中國食藥監局批準納米刀用于惡性實體腫瘤的治療。截至目前,暨南大學附屬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共開展“納米刀”手術愈200例,成為亞洲范圍內納米刀手術例數最多的醫院。

2014年,牛立志又主編出版了國內首部納米刀專著《腫瘤消融新技術——不可逆性電穿孔》。2015年7月,成功完成中國大陸第一例胰腺癌納米刀手術。至今共發表21篇有關納米刀的中文核心與SCI論文。
鄭蘭蓀院士評價
“民營醫院也有自身獨特的優勢,應當正確看待。我第一次來復大醫院,雖然這是一家民營醫院,但是醫院的管理和條件確實很好,環境整潔舒適,醫院的設備和技術都很先進,尤其是護士的服務十分周到,我們非常感謝醫院的精心治療和優質的服務。”鄭蘭蓀院士稱贊說。
接受完手術后第二天,李虹疼痛的癥狀有了改善,原本因為疼痛睡覺只能側臥的她,可以平躺了。“感覺好了很多。”牛立志來查房時,她告訴說。在ICU觀察一天后,李虹已經回到普通病房。牛立志告訴筆者,CT復查結果顯示腫瘤已出現大面積壞死,證明手術很成功,建議接下來配合介入化療治療。目前,李虹已經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