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尼泗水的80歲老人吳野英又一次來到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這是他自2012年患病以來,第27次來廣州住院。六年來,他已習慣奔波于廣州與泗水之間,與醫護人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把每次住院比做“回娘家”。

吳野英在印尼出生,祖籍在福建,是印尼第二代華人,早年在印尼泗水開了一間家居用品超市,售賣從中國出口的塑料、餐具等家居用品。
2010年,吳野英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他把生意托付給了兒子們打理,自己過起了退休生活。可是,命運似乎并沒有眷顧這位80歲老人。2012年5月,吳野英左腳浮腫,走路時突然摔了一跤,到新加坡醫院做了一次全身體檢。CT結果顯示:肝臟有約10.6*0.8厘米的巨大占位。當地醫生告訴他,是惡性肝腫瘤,并且已是晚期,建議開刀做手術切除,但風險極大,存活幾率不到30%。
吳野英很害怕,他拒絕了醫生的手術建議,后去往中國上海的醫院找專家。吳野英的兒子吳展強告訴筆者,“上海的醫生也是建議做手術,而且說,大概也就三個月的事情,希望我們有思想準備。”醫生的診斷讓他們一家感到絕望。吳展強覺得,父親年事已高,開刀手術創傷太大,無法承受。
2012年8月,吳野英四處打聽,得知印尼一位朋友早年得過乳腺癌,在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治療,沒有開刀,用了冷凍微創消融手術治好了病。吳野英一家慕名聯系到復大,2012年9月,吳野英開始在復大接受治療。
堅持:為治病
六年住院27次
入院后,醫生根據吳野英的病情制定了一套詳細的治療方案,先進行介入栓塞,腫瘤縮小后,再進行冷凍消融手術。也正是從那時起,吳野英走上了與癌魔抗爭的漫漫長路。2012年10月,吳野英接受了第二次冷凍治療,術后復查顯示,病灶有壞死表現。由于病灶周圍仍存在殘留癌細胞,一個月后,又進行了第三次冷凍消融……
此后的六年里,吳野英定時復查,只要病情一出現變化,他會第一時間回到醫院接受治療。有時候病情嚴重時,一個月會回來一次,病情穩定的時候,隔三四個月會回醫院復查。“來來回回,有27次了。”吳展強說。
住院期間,為了打發父親的寂寞時光,他的兒子吳展強也會抽空陪父親到中國其他城市旅游。北京、上海、桂林……中國的大城市去了個遍。吳野英說,“要把祖國的大好河山好好看看。”吳展強回憶,這六年,父親雖然走得艱辛,但意志十分堅定,從沒想過放棄。
去年情人節,吳野英剛好回醫院復查,醫護人員精心為他們夫婦二人準備了一場溫馨、甜蜜的慶祝儀式,讓吳野英很是感動,“我能活到今日,是這家醫院救了我,我很信任這里的醫生,每次回來像回娘家一樣。”


去年情人節,復大醫護人員吳野英夫婦準備了一場溫馨、甜蜜的慶祝儀式。(資料圖片)
今年3月,吳野英回醫院復查,從CT結果上看,肝上的病灶得到了有效控制。
奇跡:肝癌晚期
冷凍結合介入生存超5年
據吳野英的主管醫生介紹,吳野英雖然肝臟有巨大腫瘤,但發現的時候屬于局部晚期,沒有遠處轉移,仍有治愈的希望。冷凍消融結合介入是較為適合的方案。“吳野英找對了醫生,也找對了治療方法”。
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副院長、微創治療首席專家牛立志博士接診過不少類似吳野英這樣的巨大肝癌患者,他說,“目前,原發性肝癌能手術切除的患者僅占20%左右,而巨大肝癌患者的手術切除率更低。這是因為巨大肝癌的腫瘤體積較大,且與周圍組織黏連緊密,血管供血豐富,手術切除風險太高而切除難度較大。”牛立志博士介紹,通過臨床實踐證明,介入治療對巨大肝癌可發揮神奇的作用。

吳老兒子(右二)陪伴其在復大接受治療。
像吳野英這樣的巨大肝癌患者,通過多次冷凍消融加介入栓塞”能實現治愈,可以說是一個奇跡。牛立志說,巨大型肝癌患者應考慮綜合微創治療。如果只單純做介入治療,對肝功能損傷很大,療效也不理想。而在介入、消融治療和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的有機聯合下,患者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
醫院地址:廣州市天河區棠德西路2號
咨詢電話:400-6680-120
醫院網址:m.fuda12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