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膽囊癌女性患者,T3N1M0 ⅢA期。無法行抗腫瘤治療,只能對癥支持,并一度下達病危通知。2018年10月,患者家屬自行協調一臺氫氧霧化機,每天吸8個小時。兩個半月后,患者膽囊腫瘤縮小了2/3,肝轉移瘤縮小,腫瘤指標恢復正常。2019年1月順利出院。3個月后返院復查,腫瘤繼續縮小,腫瘤指標保持正常。”
在氫醫學癌癥康復論壇上,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錢偉博士報告了一例晚期轉移性膽囊癌吸氫后康復的個案,引發了與會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

6月1日,由著名腫瘤治療專家徐克成教授主編,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學家湯釗猷主評,多位醫學界著名學者和臨床實踐家共同參與完成的《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在廣州舉行新書發布會。“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腫瘤誘導分化”開創者王振義院士,小肝癌研究奠基人湯釗猷院士,“抗擊非典”英雄、著名呼吸病專家鐘南山院士,從不同角度評述了氫氣控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性、可行性。
徐克成教授:氫氣控癌定位于康復,不是“治療”
徐克成教授強調將“氫氣控癌”定位于“康復”,不是“治療”。目前,在“處理”癌癥的全過程中,氫氣不是“主力”,是“輔力”,不是去“占臺”,更不是“拆臺”,而是 “護臺”、“補臺”。為了讓患者活下來,首次治療十分重要,恰當康復至為關鍵。不希望讀了本書的患者放棄“主臺”治療。

中國“氫分子醫學第一人”、海軍軍醫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孫學軍教授告訴記者,氫氣治療作為醫療應用手段正在進行研究,需要做更多的雙盲試驗。他提醒市民,氫氣控癌可能有效,但必須聽從醫生的建議,而不要盲目放棄其他規范治療方法。
據悉,《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全書約25萬字,從氫分子生物學、氫氣醫學的創建,講到氫氣如何維護健康,進而介紹氫氣控癌的科學基礎,再到實驗證據、“真實世界”病例調查、典型病例和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氫氣控癌”故事,以及作為“第三眼”的媒體人的客觀觀察和描述。
鐘南山院士:這是值得贊賞的“真實世界”探索
鐘南山院士表示,應用氫氣控制癌癥在理論上是有依據的。目前已有不少實驗表明,氫氣對癌細胞的生長、運動、侵襲性具有抑制作用。徐克成教授主編的《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報道了近百例“居家”吸氫(氫氣 66%、氧氣34%)的癌癥患者的隨訪結果,同時以故事形式陳述了吸入這種氫氧混合氣體后取得效果的許多個案。這是首次對這一領域“真實世界”的探索,也是一種值得贊賞的嘗試。
王振義院士表示,《氫氣控癌》記錄了徐克成教授和他的團隊登門隨訪“居家吸氫”的癌癥患者情況。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循證醫學研究,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本書記載的這些“真實世界”事實。氫氣控癌,雖然是一個新課題,但是一個特別值得努力探索的革新性課題。
吳孟超院士認為,有關氫氣與癌癥的專著,《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是第一本。癌癥是一種全身性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氫氣的高度安全性、對癌細胞和對機體各系統的作用以及使用簡便,使其可長期甚至終生應用,這是腫瘤康復的一場顛覆性探索。
湯釗猷院士表示,對付癌癥的戰略需要有觀念的更新。癌是機體“內亂”,不同于傳染病的“外敵入侵”,光“消滅”不夠,還要“改造”。《氫氣控癌》所以能夠問世,關鍵正是將“殺癌”改為“控癌”。
本次新書發布會暨氫醫學癌癥康復論壇,由暨南大學、羊城晚報出版社主辦,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廣東省徐克成關愛健康工作室、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國際臨床氫醫學學會承辦。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廣東省生命之光癌癥康復協會、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廣東省國際生命科學基金會、廣州復大腫瘤研究所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