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結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上升,尤其在大中城市已躍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其中,約50%的結直腸癌患者在病程中會出現肝轉移。
在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患者中,大約20%的患者可以通過轉化治療獲得肝轉移手術機會,但更多無法手術的轉移性腸癌患者該如何治療?這是一直以來困擾國內外專家的難點之一。
為完善結直腸癌肝轉移專病診療體系,推廣疾病的全程管理模式,給全世界的患者提供更加合適的標準治療,2019年6月15日,《國際結直腸癌肝轉移診療上海共識》(后簡稱“上海共識”)在第十五屆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峰論壇上正式發布。本次發布的上海共識歷經6輪修訂,匯聚29個國家的195位國內外頂級專家的力量,耗時455天,鑄就了第一本國際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專病診療標準。

《國際結直腸癌肝轉移診療上海共識》發布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結直腸癌多學科(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診療的單位之一,至今已為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完成了5000多人次的診治。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顧問秦新裕教授介紹,中山醫院結直腸癌MDT團隊擴大肝切除適應證,提出轉化治療新策略,倡導合理運用局部治療,使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幅改善,所有肝轉移患者的5年總體生存率提高至31%,其中,無腫瘤狀態的肝轉移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50%,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肯定。
2008年,為了提高我國結直腸癌肝轉移的診斷和綜合治療水平,受原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項目資助,中山醫院結直腸外科牽頭撰寫了《中國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斷和綜合治療指南》,11年歷經四次更新,推廣至全國30余個省市,100多家單位,數萬名患者,成為行業標桿。相關成果先后獲得201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中國指南的成功造福了廣大國內的患者,為了納入更多的力量完善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專病診療體系,讓患者第一時間接受國際先進的診療方法、在疾病全程管理的成熟經驗中獲益,上海共識應運而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表示,上海共識以中國指南為基礎,由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牽頭,在歐、美、日、韓等90余位國際頂尖的結直腸腫瘤領域專家共同參與討論下,結合國外醫療領域的具體國情進行制定,是第一本國際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專病診療標準。
它強調結直腸癌肝轉移的綜合治療、規范治療,提倡疾病全程管理模式,注重融入肝轉移診療的最新技術和方法,還增加了一些新藥物和治療方案的建議,以期增加轉化治療失敗患者后續治療的選擇,旨在為全世界的患者提供更加合適的標準治療,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我國在國際結直腸癌領域的影響力,使我國專家在結直腸癌肝轉移領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造福國際廣大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
在此次的上海共識中,已明確將MDT作為是治療惡性腫瘤的有效手段,并將MDT診療模式加入結直腸癌診療總則,推薦有條件的單位盡可能將結直腸癌患者,尤其是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納入MDT管理。
對于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除了需依靠MDT團隊高水準的診療能力,施行先進的微創手術也至關重要。截至2019年4月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副主任許劍民教授帶領的結直腸癌團隊已完成各類微創手術超5200例。其中,機器人手術是目前先進的微創手術方式,中山醫院結直腸癌團隊也是國內較早開展該類手術的單位之一,已累計完成2224例,位居全國前列。
近年,中山醫院結直腸癌團隊還陸續成立了上海市結直腸腫瘤微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達芬奇手術培訓中心,先后發布了《機器人結直腸癌手術專家共識》、《機器人結直腸手術操作指南》等。在技術研發,人才培訓,標準制定等方面多點開花,實現了“產學研”三位一體,全面發展,領跑業內。
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和上海市結直腸腫瘤微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聯合舉辦的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峰論壇自2005年開始至今已成功舉辦15屆,并吸引了大量歐美、日韓、港澳等地的相關領域頂級專家及超過9000名國內外學者到會交流。

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峰論壇
為期3天的會議邀請了國外及國內著名專家精彩主題演講、辯論和手術演示,有望進一步規范和促進我國結直腸癌臨床診療和基礎臨床科研水平的發展,展示探討最新的國內外研究成果,提供國際交流學習平臺。
為響應國家號召,加強區域醫療合作,大會連續多年舉辦兩岸三地專家交流會,反響熱烈,為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今年又新增了一帶一路專家交流會,來自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50余位專家學者,互相交流,共謀發展。
此外,作為疾病全程管理的重要環節,今年延續了去年飽受好評的結直腸癌患者教育項目,聚焦于造口問題開展,為醫、護、患溝通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貼近生活的主題,深入淺出科普,使到場患者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