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榜樣催人奮進,使命呼喚擔當。為持續講好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退役軍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故事,進一步營造尊重退役軍人、尊崇軍人職業的良好風尚,推動形成先進典型引領感召,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員工站在前列,擔當作為,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不斷開創干事創業新境界。醫院官微特推出【八一特輯】專欄,定期推送醫院退役軍人在各條戰線上持續奉獻、砥礪奮進的典型事跡。
手術室隔絕了死亡,也隔絕了醫生的休息與歡娛;無影燈照見了病痛,也照見了醫生的辛勞與職責。從軍醫到“民醫”,一路走來,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醫療二科朱瑋冰主任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他對生命的尊重和堅守。
學醫又參軍,何樂而不為
說起“軍人”,朱瑋冰主任頗有淵源。父親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軍人,退休前曾在部隊軍區總醫院任職。而他本人也是一名退役近20年的軍人。1982年,朱主任參加完高考,受家里人影響,他想學醫或參軍。正巧軍醫大開始招生,既能學醫又可以當軍人,何樂而不為。
純潔的白大褂,綠色的軍裝,這不僅僅是工作的裝束,更是一名軍醫的責任和使命。軍校時光讓他從懵懂新生成長為滿腔熱血的男子漢。“最讓我自豪的是,大學時期我進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實習。”朱主任解釋道,全國4所軍醫大,每所只有10名學生可以到解放軍總醫院實習。要求高、競爭強,但他以年級第一的成績脫穎而出。
醫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在實習過程中,朱主任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他也得到了肯定。“當時我的外科帶教老師讓我操刀做手術,即使那個手術不大,但是那種成就感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就這樣,朱主任跟著老師管病人,動手術,在內、外、專科等多科輪轉,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為一位合格的軍醫。

▲后排右起第五
投身戰爭前線用自己的醫學知識“作戰”
1987年,年僅21歲的朱主任完成了本科學業。但隨之而來是另外一個考驗——前往中越邊境云南老山前線。當時中國收復了被越軍侵占的老山,進入長期防御作戰。“軍人要有血性!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只要人民和國家需要,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朱主任等畢業生跟隨大部隊前往前線,用自己的醫學知識參與“作戰”。
到了一線作戰部隊醫療所后,除了對傷員的及時搶救、基礎疾病的處理,朱主任等人一有空閑就去巡診,與患者交流,為他們解決身體及心理的問題。“我們是在老山一線野戰醫療所,離前沿陣地直線距離只有5公里,抬頭就能看到開炮的火花光,晚上睡覺也能聽到隆隆炮聲。”朱主任表示,防御陣地前沿敵我雙方布設了40多萬顆大小地雷,在巡診過程中如果沒有照著前人的腳印走,可能一不小心就踩到雷。
戰爭是殘酷的。一次,有位戰友半只腳被炸傷送到醫療所治療,由于傷勢較重、一線醫療所條件有限,無奈之下,朱主任只能對其進行緊急處理后,再由飛機送到昆明醫院進一步治療。“當時我們都知道這種情況是要截肢的,即使有假肢也會落下終身殘疾。”這件事情鞭策著朱主任更加潛心學習。他的愛崗敬業,刻苦專研受到肯定,1987年榮獲“戰地模范衛生工作者”稱號。
從“軍醫”到“民醫”換個陣地再沖鋒
作為一名軍醫,朱主任身上有兩個特質,軍人的精準嚴謹,膽大心細、動作迅速、時間觀念強;醫生的耐心認真、兢兢業業、仁慈寬容、治好每位患者。
“當你有能力去為患者做手術,并且能夠獨立完成像肝臟切除這樣的手術時,患者的生命得到延續,那種興奮、那種自豪、那種成就感,是很多東西都替代不了的。”1996年,朱主任參與由李朝龍教授主刀的亞洲首例腹部多器官聯合移植及世界首例擴大區域胰切除加自體小腸移植,獲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
2004年,為響應軍委號召,朱主任背上行囊,離開了他深深眷戀的軍營回到地方,雖然換了一種身份,但他從沒有忘記一名軍醫的責任與擔當。2014年,他來到醫院醫療二科就職。

“在治療手段方面是不一樣的。”朱主任表示,廣州復大主要以微創治療為主,不像他之前的手術,但不管白貓黑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他一直從多方面考慮患者的綜合治療。
直腸癌肝轉移一直都是直腸癌治療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很多肝轉移灶無法獲得根治性切除。曾有一位患者,直腸癌根治術后檢查發現肝臟有一枚小結節,但因為對放化療反感而拒絕治療,直至肝上這顆結節長到三四公分才來到復大就診。朱主任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于肝臟冷凍消融術,術后再聯合介入化療的治療方案。經過治療后復查發現患者沒有明確腫瘤殘余和其他轉移病灶,這讓患者特別開心。
環境轉變,初心不變
從“軍醫”變“民醫”,從“公立”到“私立”,環境不斷變化,但是身份卻一直不變,那就是醫生。作為一名醫生他問心無愧,但作為一名父親、丈夫、兒子,朱主任表示還是會有些愧疚。“我兒子高考后我曾問過他是否要當一名醫生,但是他拒絕了,他不希望沒時間陪自己的孩子玩。”這個回復讓朱主任很愧疚,但沒辦法,醫生這個職業注定無法自己支配時間,一個電話過來就立馬走,畢竟病人等不起。

和平的年代,不在戰場,胸中卻時刻翻涌著硝煙彌漫的前線,提燈傷患之側。仁心仁術、救死扶傷,像那初升充滿希望的太陽,每一個白衣天使都夢想用一雙溫柔的雙手撫平瘡痍之傷。從醫30余年,朱主任在自己的領域收獲頗豐,但依舊嚴于律己,告誡自己為人更要謙遜,做學問更要嚴謹,千萬不要以名博利,要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一朝為軍,軍魂不丟。”退伍不褪色,即使告別了軍營,投身于杏林,但仍然要用部隊所學為群眾多辦好事、多做實事,用實際行動服務百姓健康。

現任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醫療二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87年畢業于第一軍醫大學,在附屬南方醫院長期從事普外、肝膽、血管外科臨床及科研工作,參與亞洲首例腹部多器官聯合移植及世界首例擴大區域胰切除加自體小腸移植,獲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1987年赴云南老山前線代職榮獲“戰地模范衛生工作者”稱號、曾獲韶關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擅長普通外科、肝膽外科、血管外科各類手術,在胃腸、肝膽腫瘤診療方面經驗豐富。共發表論文四十余篇,參與編寫專著兩部。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普通外科專業委員會實驗外科學組委員,廣東省肝臟病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理事,廣東省肝臟病學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創傷外科分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腸內腸外營養學分會常委。現任:中國醫師協會腫瘤熱療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乳腺病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胰腺病專業分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