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平
以德報怨,厚德行醫 (上)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不過,面對治病救人幾乎每個人都近乎要求完美——因為治病沒有回頭路,更沒有后悔藥。治病需要醫護人員的全心全意,也需要病人及其家屬的充分理解和緊密配合,不然就會矛盾多多甚至糾紛不斷,對病人和各方都不利。有鑒如此,徐克成教授作為復大腫瘤醫院和復大醫院的總院長首先要求自己的醫生護士要端正態度,嚴于責己,以“雖怨猶榮”的心態面對病人及其家屬!而不是苛求病人和家屬的深刻理解和寬宏的原諒。徐教授說:治療早期癌癥手術切除后往往就“萬事大吉”,腫瘤消除了,病人高興,家屬感謝;而治療晚期癌癥就不同,由于許多治療不能完全消除腫瘤,治療的效果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示出來,復發率也較早期癌癥多,因此常常“吃力不討好”,遭到病人和家屬怨言——這時就是考驗我們醫護人員的真心和耐心的時候了,只要我們是真心為病人就要無怨無悔的繼續堅持細致地服務好病人。
徐教授有過這樣的經歷:4年前曾治療一位23歲的晚期肝癌病人,他從另一個醫院不愿意給他繼續治療后轉來復大腫瘤醫院的。當時病人肝臟腫大達到下腹部,腹水,下肢浮腫,伴有肺轉移,尚未檢查是否有骨和腦轉移。家屬一定要“最后搏一搏”要醫生堅持治療。考慮再三,接受病人住院并決定先給病人作支持治療和進一步完善檢查,希望能控制病情發展速度和減輕病人痛苦,至少醫護人員不放棄的話能和病人家屬一起給予病人一些精神安慰和鼓勵。出乎意料的是,剛入院不久,因為病人營養狀態已經很差外周血管狀況不好需要給病人做深靜脈置管,剛剛給病人作鎖骨下靜脈置管,尚未注射任何藥物,病人突然意識不清,兩側瞳孔一大一小。這是一種腦疝的表現,其原因一是可能癌栓子脫落進入腦子里,引起腦栓塞,二是可能早已存在的腦轉移灶破裂,而與鎖骨下靜脈插管本身并無直接關系。對這突然而來的病情變化,家屬不能理解,指責這是一起“醫療事故”。醫院組織的醫護人員緊急搶救持續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而對病人家屬的指責,理性對待,不予辯解。醫務人員寸步不離病人,從下午4時一直搶救到晚9時,病人終因病情過重而去世。護士接著為尸體進行認真擦洗料理,換上了家屬提供的新衣服,看上去死者安詳去往天國了。牛博士,一位副教授和科主任,當時堅持4個多小時組織實施搶救病人不放棄,直到護士料理好尸體后才坐下來跟病人家屬細致的解釋。家屬目睹了整個搶救過程,態度轉化了。徐克成院長說:第二天早晨一上班,家屬一行5、6人來到我的辦公室,一見我,病人的父母上前緊緊握住我的手,說:“我的兒子生病一年多,從來沒有看見象你們這樣認真負責的醫務人員。你們盡責了,非常感謝。”病人的兄弟說:“昨天我們態度不好,向你們道歉。”我情不自禁的流淚了,在一旁的牛博士流淚了,我說:“謝謝你們的理解。這些都是我們應當做的。” ——多么偉大的理解呀!
什么是理解?理解就是感情的傳遞,心絮的交流。理解并非要靠激動的演說,冠冕堂皇的說教,主要靠你做了什么和做得怎樣。“心動不如行動”,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只要伸一伸手,就可以牽出一份人世的溫馨。而醫務人員的每個行動都展示出他們心靈純凈美好的尺度,病人的理解往往植根于醫務人員是否及時和是否優質地履行了他的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