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是印尼人,現年84歲,在4年前她被確診患了淋巴瘤,當時她的脖子長了如乒乓球一般硬度的腫瘤,經過治療后病情暫時被控制住了,但是在2018年9月,她的淋巴瘤再度復發并轉移了,右邊大腿浮腫如水桶一般,當地醫院建議她立即手術切除,但她的兒女們一致認為手術的風險太大了,不適合她。

病情進展太快
手術難度較大
9月下旬,JAN的女兒陪伴她來到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做治療。這時候的JAN已不能獨立行走,經過仔細檢查,她這次復發的仍然是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而且腋窩、腹股溝、脖子,幾乎重要的淋巴結均有轉移。其中右側腹股溝淋巴結達7*4cm,右側腘窩淋巴結達10*3cm, 所以為JAN做手術已是迫在眉睫。高齡老人做手術,風險與難度可見一斑,尤其是像JAN這樣曾經做過一次手術的患者,手術難度加大,發生并發癥的概率更高。主刀醫生周亮說:“病情進展太快,與患者高齡、腫瘤晚期、伴有高血壓等因素有關,所以手術難度很大。”副院長牛立志教授及時地跟JAN的家人溝通,他介紹“復大”曾經也接診過高齡淋巴瘤的案例,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及科學、詳細的治療方案,可以最大限度上為患者減輕痛苦。

沉著冷靜實施方案
離不開信任與配合
9月22日,牛立志教授團隊給JAN實施靜脈化療,然而化療后JAN出現4度骨髓抑制,給予升白細胞處理后,骨髓抑制糾正。牛立志教授說:“JAN的淋巴瘤是發生在比較晚期的成熟的B細胞階段,所以腫瘤的增殖活性很高,進展迅猛,需要大劑量短療程的治療方案,在短時間內給腫瘤細胞致以‘重拳一擊’。因為效力非常強,所以骨髓抑制相對的要嚴重一些。”

時間就是生命,醫療團隊隨時監測JAN的身體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于10月12日及10月23日給她再次行姑息性化療。也幸而JAN和她的女兒是很樂觀的人,她們明白淋巴瘤的兇險,也非常信任并配合醫生。JAN的女兒說:“這里的醫護人員很盡責,對于母親的病情,我們也很著急,我們相信這里的醫生是專業的,只有他們才有辦法拯救我的母親。”
11月21日,JAN被送到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南院區CT治療室擬行右側腹股溝及右側腘窩處淋巴瘤碘粒子植入治療。在B超引導下,按TPS計劃在右側腹股溝及右側腘窩腫瘤處分別植入碘粒子;手術順利,術中出血2ml。JAN在這次治療過程中再也沒有出現嚴重并發癥,病情得到了明顯控制,病情趨向穩定,原本腫脹的右腿也恢復了正常。2個多月以來,一直為JAN的病情忙碌的醫療團隊終于松了一口氣,他們在與淋巴瘤的戰斗中取得了先機。JAN的女兒說:“非常感謝‘復大’醫院的醫生,他們實事求是,治療方案不適合的話,會及時更換適合的治療方案,成功控制住病魔。”

術后一周后,JAN出院回到了印尼家鄉。臨行前,她的女兒再三向醫護人員表示感謝,“我媽媽年紀大了腿腳都不方便,醫生們每天都會來看我們一次,問媽媽有什么不舒服和需要幫忙的。護士每次給媽媽換藥的時候,動作都很輕柔,還說我照顧媽媽很辛苦有任何需要幫助的地方盡管開口。這些在其他醫院是很少見的,特別是在印尼醫院根本不會有人這樣關心我們的。我真的很感謝。”她還稱贊醫護人員用精湛的醫療技術,用他們高度的責任心、愛心,不僅為患者趕走病魔,解除了身體上的痛苦,還熱情耐心地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使患者全面認識病情,善待生命積極地生活。

牛立志 主任醫師 副教授 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副院長
牛立志教授是我國著名腫瘤外科專家,國際冷凍治療學會(ISC)副主席,亞洲冷凍治療學會副主席,暨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獲得第四軍醫大學胸心外科博士學位。擅長腫瘤外科手術及微創冷凍治療,在胰腺癌、肝癌、肺癌、腎癌、甲狀腺癌、腹腔腫瘤等實體性腫瘤的微創治療方面獨樹一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牛立志教授及其團隊完成了一萬余例復雜的微創冷凍治療。以牛立志教授為核心的腫瘤微創治療中心,在冷凍治療腫瘤方面成就突出。目前,已對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韓國等國家醫院醫生及南方醫科大學、湘雅醫科大學等醫生進行培訓,并指導他們開展冷凍術。

周亮 副主任 腫瘤微創消融治療專家
周亮副主任,擅長胸腹部腫瘤的診斷及綜合治療。完成實體腫瘤微創消融治療已七千余例。尤其擅長中央型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實體腫瘤的經皮微創靶向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發表相關論文21篇,是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分會委員。

梁冰 副主任 腫瘤微創消融治療專家
梁冰副主任,從事腫瘤專科工作近20年,擅長各種腫瘤的診斷及綜合治療。完成各種腫瘤微創消融手術三千余例。對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實體腫瘤的氬氦刀、微波刀、納米刀、125I粒子植入等微創消融治療,具有豐富的治療經驗。負責ICU及全院的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會診及協調管理工作。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課題,發表科研論文10余篇,2014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