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解放軍報》“老兵天地”專版以《羊城有一群“紅棉老兵”》為題,深度報道廣東省廣州市近2.7萬退役軍人志愿者退伍不褪色,一直服務于民的故事。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作為其中一名退役軍人志愿者,始終銘記醫者初心,不改軍醫本色,以自身的醫療專業知識,不斷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原文如下
在廣東省廣州市,近2.7萬名退役軍人志愿者,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紅棉老兵”。
以“紅棉”為名,是因為紅棉枝干挺拔、花開如火,歷來有“英雄花”的美譽,能激勵老兵永葆軍人本色。
“紅棉老兵”退役軍人志愿服務群體的標識,是在一朵盛開的紅棉中,嵌入一名敬禮老兵的剪影。佩戴著這一標識的老兵們,一次次將他們的“最美剪影”留在救援一線、街巷阡陌,讓一股股暖流涌動羊城。
前不久,我們走近了這群老兵。
那身軍裝,一直穿在心里
羊城幾日采訪,相比“紅棉老兵”的一個個故事,他們的聲音同樣令人難忘。憶起軍旅往事,老兵們的語調常常不自覺地上揚。這代表著一種刻在骨子里的驕傲——曾在軍旅,是他們一生的榮光。
今年70歲的“全國最美退役軍人”盧運柏,擔任“紅棉老兵·永和街東縱精神傳承連”志愿服務隊的“政治指導員”。多年前在戰場上,作為連隊副指導員的他,曾帶領“排雷敢死隊”沖鋒陷陣,為后續部隊“撕”開通道。
排雷任務危險,一不留神就可能犧牲。可當連隊組建“排雷敢死隊”的消息傳到各班排,官兵們仍爭先恐后:“我來”“我上”……
“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多可愛呀!”說起并肩作戰的戰友,盧運柏提高了聲調。緊接著,他眼圈紅了:“那一仗,我們連有30多位戰友犧牲。這些年,我積極參加志愿服務隊,總想著為老兵、為社會多做些事,就是因為經常想起那些戰友。他們教會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子弟兵。”
多年來,每次去烈士陵園祭掃,盧運柏都會把志愿服務隊里的新鮮事一一說給戰友們聽:“我們剛剛組織了捐款,為兩位腿腳不好的戰友買了輪椅,方便他們外出”“街道里不少家長不能按時接送孩子,我們安排了幾名老兵去幫忙”“前幾天我去學校講咱們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很入迷”……
說起投身志愿服務的初衷,“紅棉老兵”心理咨詢志愿服務隊隊長王允個,與盧運柏有著相似的感受。
王允個從軍24年,作為心理醫生的她,曾參加汶川地震群眾心理援助等任務。2019年,即將揮別軍旅的王允個,面臨職業發展的兩個選擇:根據政策安置到有關部門任職,或是自主擇業在心理咨詢領域繼續耕耘。
在人生的緊要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王允個選擇了后者。讓她做出這個選擇的理由,除了對心理咨詢專業的熱愛,還有來自內心的篤定聲音——
"干這一行不管收入怎么樣,能夠幫助別人,能夠帶來價值感。我在部隊當心理醫生這些年,積累了不少經驗。回到地方,要是還能靠這些本事幫別人邁過人生的坎兒,我覺得臉上有光。”
與多位“紅棉老兵”對談,我們感到當年的那身軍裝,一直穿在他們心里。在他們心靈的天平上,軍旅歲月始終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換個“戰場”,繼續為人民沖鋒
走進“紅棉老兵”飛翔應急救援志愿服務隊“隊部”,墻上懸掛的15面錦旗,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臨危不懼、果斷出手”“搶險救危、真情為民”……透過那些燙金的大字,我們能夠想象,擬定這些語句、制作這些錦旗時,被救群眾一定懷著真摯的謝意、滿滿的深情。
2020年夏天,受持續降雨影響,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發生泥石流。根據任務要求,飛翔應急救援志愿服務隊需盡快趕往蒙田村,轉移兩位被困老人。前往蒙田村的一段必經之路上,有10多處塌方,淤泥吞噬道路,最深處沒過腰部。
任務迫在眉睫,眼看部分路段泥濘不堪、難以通行,隊員們就地取材,迅速搬運附近被風吹倒的樹木,在淤泥上鋪成橋,逐一“爬行”通過。歷時4個多小時,他們終于抵達被困群眾家中。
“那是志愿服務隊成立后,我們第一次參加大型救援,經驗不太豐富。”回想當時的情景,飛翔應急救援志愿服務隊隊長李平為隊員們的勇敢感到驕傲,“當時大家心里想的就是救人,兩位老人順利獲救,大家都挺開心的。”
李平告訴我們,飛翔應急救援志愿服務隊的隊訓是“默默奉獻,服務社會”,這是隊員們共同商量確定的。“當過兵的人應該有更多的社會擔當,大家都這么認為。”李平說。
采訪中我們還發現,在“紅棉老兵”退役軍人志愿服務群體中,許多老兵不是專業的應急救援隊成員,但在群眾需要的時候,依然義無反顧挺身而出。
2022年2月的廣州,春寒料峭。天河區獵德街道老兵譚建鵬途經琶洲大橋時,聽到有人呼救。他連忙向橋下望去,只見一位老人在水中掙扎,隨水流越漂越遠。沒有過多猶豫,譚建鵬接過他人遞來的救生圈,跳入江中。游到老人身邊,譚建鵬快速為他套上救生圈,一點點推著他游向岸邊。
譚建鵬救人的經過,被現場市民拍攝下來,經媒體報道后獲得網友點贊。“我是看了視頻,才覺得自己當時蠻有力氣的,正常情況下我可能游不了那么遠。”譚建鵬還記得那天他穿著薄毛衣,下水后阻力較大,“當時也沒想其他的,只想著趕緊救人,身體的爆發力或許就來源于此吧。”
不只是在危急時刻沖鋒在前,“紅棉老兵”為人民服務的身影,亦出現在街巷阡陌。
“紅棉老兵”醫療衛生志愿服務隊成員牛立志,在醫院工作之余堅持到偏遠山區開展義診和腫瘤防治科普講座。他希望發揮專業優勢,為癌癥患者搶回“黃金干預期”,當好守護群眾生命健康的“哨兵”;越秀區“紅棉老兵”紅色宣講團成員羅仲哲,常去中小學義務宣講,他把自己當年在戰場完成的一幅幅速寫,自費印成明信片送給學生,希望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就像紅棉果實中的棉絮隨風飄向羊城各個角落,在不同領域、不同“戰場”,一位位“紅棉老兵”,總是出現在群眾需要的地方。
前行路上,我們都有“小目標”
2020年,對廣州市退役軍人志愿服務群體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一年,廣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統籌打造“紅棉老兵”退役軍人志愿服務品牌,當地原有的各支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統一“歸建”,擰成了一股繩。
“國家對醫療義診有一定要求,在退役軍人事務局指導下,我們充分了解規章制度,得到相關部門支持,可以更好地為群眾提供服務。”牛立志感慨。
盧運柏也感受到組織化運轉帶來的變化:“隊員們參加志愿服務的熱情更高了,集體榮譽感也更強了。”
當奉獻的種子有了自我生長的力量,越來越多的退役軍人加入“紅棉老兵”隊伍中。
前不久,江德銀和其他31名新加入“紅棉老兵”飛翔應急救援志愿服務隊的退役軍人,剛剛結束為期兩周的入隊培訓。退役偵察兵傳授野外搜救及求生技能,海軍退役老兵牽頭潛水救援培訓……江德銀感慨,隊里的前輩們心懷熱忱、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大家共同的想法,是“把隊伍建設好,更好地服務群眾”。“未來,希望我也能發揮專業特長,為隊伍發展壯大貢獻力量。”江德銀說。
和江德銀一樣,前行路上,許多“紅棉老兵”都有自己的“小目標”。
過去幾年,李平獲得了城市搜索與營救、水域救援等多個領域的專業證書。“想要把應急救援工作干好,肯定需要不斷學習。”李平說,未來他還會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我們頂著‘紅棉老兵’這個名字,就要給這個名字爭光”。
100場腫瘤防治科普講座,是牛立志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目前他已完成近30場。“如果有一天目標完成了,還有什么打算?”我們問牛立志。他略一思索,隨即露出笑容:“還是辦義診、搞科普,還會有下一個‘小目標’。在這條路上,我的腳步不會停。”
采訪中,我們不禁思考:“紅棉老兵”為民服務的不竭動力源自何處?
譚建鵬的分享給出一種答案:“慰問老英雄時,他們一直感謝我們,可我們明明站在他們栽種樹木的樹蔭里。與他們相比,我們在服務人民上做得遠遠不夠。”
不同的老兵,或許會有不同答案。但萬變不離其宗——群眾的需要,是“紅棉老兵”永遠的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