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空姐,人們的反應就是:長得漂亮,身材也好,穿著制服小高跟,拖著行李,走過大大小小的國際機場,游遍世界各個角落。作為有17年工齡的香港空姐,Amy也是光彩奪目。然而2009年,一張確診乳腺癌的檢查報告讓她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乳腺癌,開啟抗癌之路
2009年3月,Amy突然覺得乳房有些癢,便用手去抓撓。就那么一下,便摸到右乳外側有一個小腫塊。那一瞬間,她的腦海中閃過“乳腺癌”這個詞,但隨后又想,自己應該不會那么倒霉吧。“我瞞著家人去檢查,醫生跟我說是纖維瘤,良性的,手術切除之后就沒有問題。”然而在手術前一天又接到醫生的電話,說報告好像惡性。一會良性一會惡性,讓Amy對這個醫生喪失了信心。

為進一步診療她接受了切除術。術后醫生建議她接受化療及放療,但Amy拒絕了。“周邊朋友放化療后又虛弱有痛苦,我不想也是如此,而且那個教授的語氣冷冰冰,讓我沒有安全感。”就這樣,在之后的四年里,她開始接受自然療法以及中藥調理。期間復查顯示體內已沒有癌細胞。
一切似乎都往好的方面發展。然而2015年年底,Amy出現第一次復發。右乳腫物較前增大至8cm×6cm,活檢提示:浸潤性導管癌。“我飛到許多國家尋醫問診,但是皆因腫瘤太大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此時的Amy痛苦極了,巨大的恐懼形成的心理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一掃往昔的樂觀豁達。她曾想過放棄治療,但心有不甘,舍不下年邁的父母。
認識復大、了解復大
強大的求生欲讓Amy繼續尋找新的治療方案。她想起之前看過徐克成教授的書——《我與癌癥說實話》,這讓她對廣州復大腫瘤醫院萌生好感;又想起之前被查出脂肪肉瘤的好友,在香港被判“3個月”,卻在廣州復大接受冷凍消融等綜合治療,生存期超過6年。
2016年初,在一位印尼華僑朋友的幫助下,她收到很多關于廣州復大的資料,其中就有一本徐克成教授的《與癌共存》。書中的故事、觀點和設想,讓她茅塞頓開——只要擁有良好心態,秉持正確理念,采用創新策略,接受合適的方法,就有可能與癌“和平共處”。同年3月,她在香港參加了牛立志院長的講座,并來到廣州復大就診。

入院完善檢查發現腫瘤已發生骨、淋巴結轉移。醫院專家綜合評估病情后,給予其3次右乳腺癌介入治療術。3個月后,Amy復查胸部CT檢查提示:右側乳腺癌復發灶較前明顯縮小;右側腋下近胸壁結節樣轉移瘤較前縮小。在醫生的建議下,她接受了手術切除,術后2個月復查提示腫瘤縮小。在這幾個月,醫生精湛的技術,時刻關注病人的病情變化,還不斷給予鼓勵,這都讓Amy感覺到自己不是孤軍戰斗!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Amy沒能如期前往廣州治療,她出現了第二次復發。“這次轉移嚴重,但疫情讓我無法立馬到復大就診。”在與醫院醫護人員聯系后,Amy從香港飛到廣州,并遵循防控措施,隔離2周后,再次來到復大就診。在徐克成教授指導下,她接受了介入化療、免疫治療以及吸氫輔助治療等。

做志愿者,尋找生命新意義
治療結束后,Amy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這次,她決定暫時不回香港,而是在廣州租了間房子,做起了“廣飄”。她說以前對癌癥的認知是空白的,自己不幸患上癌,但是卻也有幸遇見復大這群待病人如親人的醫護人員,并得到有效地治療。她在給徐克成教授的感謝信中這樣寫道:“十分感激徐院長,給了我一次又一次延長生命的奇跡。我想余生都跟著徐院長走,過著抗癌控癌的健康生活!”

因此,她做了一個決定:到徐克成關愛健康工作室、到復大當志愿者,尋找生命的新意義。她說這樣既能報答醫院與徐院長的救命之恩,也能幫助他人。她希望用自己的切身經歷鼓舞病患,讓更多人了解微創治療、了解復大的魅力,也讓“同路人”不感到孤單。“晚期病人,最重要是不能放棄自己,要積極治療,把自己當成高血壓、糖尿病的慢性病患者,樂觀生活。”為此,除了參加志愿活動,她還定期體檢復查,配合治療,提升自己的抵抗力,讓自己的生活持有健康的軀體,豁達的心態,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再次翱翔”,幫助更多人。

風雨兼程二十載,砥礪奮進新征程,廣州復大腫瘤醫院一直銘記“厚德行醫,醫德共濟”的院訓,不斷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為世界各地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于患者而言,復大不僅僅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更是他們重揚生命之帆的第二個家。
未來還很長,但患者的健康就是復大發展的目標,希望復大猶如暗夜里的一輪明月,給患者帶去光亮,讓患者看清前行的方向;也希望復大可以照亮每一位患者,愿他們在這里活出生命的美麗,活出了生命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