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新年聯歡晚會在北院區召開,晚會以“新時代·新平臺·新作為·新發展”為主題。當日聯歡晚會來了一位“神秘”嘉賓——香港著名作家、詩人,世界華人文化研究會會長鐘子美。
三年前,因為一紙診斷書,他與復大結緣,將他從死亡邊緣上拉了回來。他由衷感謝,并認為,這第二次的重生是醫學“以人為本”的體現,更是醫學人文的勝利。
日前,他表示,希望在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建立醫學人文圖書館,將文化、文學與醫學相結合,打造醫學人文圣地。“從'死亡'的噩夢回歸到繼續生存的現實里,能夠繼續借助自己喜愛的文學事業,發出一份光和熱,是件很有意義的事。”鐘子美說。

鐘子美先生
結緣復大 從死亡噩夢中回歸
故事要追溯到四年前。
2012年8月,鐘先生在香港接受了結腸癌切除術,手術成功,術后無須化療。隨后兩年,復查一切正常。正當他為自己康復而慶幸時,2014年10月的一次例行復查,香港某醫院的一紙診斷又讓他陷入噩夢之中。
醫院的CT、PET-CT上顯示:肝內有一“占位性病變”。診斷書上寫道:“肝癌,來自于結腸癌轉移”。當地醫生建議,立即手術并進行八次化療,否則,生存期頂多只有一年……
絕望中的鐘先生決定尋找痛苦更少的療法,他希望死前不要太痛苦。2015年1月,一位老朋友給他傳來深圳電視主持人胡曉梅寫的一篇文章——《仁者有愛,仁術求新》。
文章詳盡介紹了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榮譽總院長徐克成的治癌思路:以人為本,帶瘤生存。還有他的治癌方法:3C+P,即冷凍消融、癌血管介入、聯合免疫和個體化治療。
鐘先生非常認同這家醫院的治療理念和方法,覺得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另類療法,他隨即與醫院聯系,于2015年1月底來到廣州,見到了徐克成。“我與復大腫瘤醫院及徐克成的結緣帶著傳奇的色彩。”鐘先生說。
癌癥是復雜的多因素、多階段、多基因疾病,僅憑結腸癌的病史和CT上的“占位性病變”,就能輕易給鐘先生下“肝轉移”的結論嗎?徐克成將鐘先生帶來的資料,幾乎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尋找可以否定“癌”的證據。他發現,除了PET-CT上那一小塊低密度“占位”,鐘先生的身體似乎一切正常。徐院長看著老鐘夫婦說:“也許不是癌。”

鐘子美先生與徐克成教授
2015年2月2日,鐘先生被安排住院了。他接受了MRI、PET、活檢等一系列檢查。結果顯示:“肝慢性炎癥——脂肪病變”,肝臟無惡性病變證據。得此消息,鐘先生流淚了,“死”而后生的喜悅難以言表。他感慨萬千,“我從'死亡'的噩夢中回歸到繼續生存的現實里,這一奇妙的過程,說明徐克成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治療思路和方式何其重要!”
建立圖書館 打造醫學人文圣地
正確無誤的醫學診斷是“以人為本”治療方式的重要一環。好的人文思想也要得益于醫生“以人為本”的治療方式。鐘先生認為,醫院榮譽院長徐克成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治療思路和方式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體現。“醫生,看的是病人,不是病。”鐘子美說。
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反映人類對生命的根本態度。醫學人文精神是醫療服務行業的重要精神資源,以人為本,著力提高服務質量。
鐘先生表示,希望將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圖書館打造成為粵港兩地的醫學人文圣地。定期舉辦文化、醫學方面的講座,力求將圖書館打造成文學與醫學相結合的人文交流、分享、創造以及閱讀的最佳場所,同時注重醫學人文教育,將圖書館打造成為醫生和患者提供人文關懷的境地。鐘子美希望,“將來作為一個有人格有理想的醫生,他一定要具備人文精神,不是一個單單的技術問題,我希望將來從我們圖書館走出去的醫生,都具有人文關懷。”
據筆者了解,目前,建立圖書館的相關工作正在籌備當中,預計將于3月向廣大醫生、患者以及文學愛好者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