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了,每逢春節回上海,總要看望幾位老先生——中國醫學界“大家”。復大建院僅有十幾年,能夠建立令人欣慰的“復大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得益于“大家”的傳承。
今年春節的上海,雖然氣溫在零度上下,但空氣清朗,陽光普照。節前幾天,我一一看望了我國著名腫瘤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者王振義,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者吳孟超,又會見了新晉中科院院士樊嘉。
王振義院士說:復大要成為“家”
2月13日下午5點,我們來到徐家匯路上一個小區。乘電梯直上20樓。剛出電梯,王院士正在為一群來訪者送行。原來是交通大學校長剛來拜訪。王院士見到我,立即介紹給校長,說:“這是廣州的徐教授,一個有觀點的人!”他要我節后寄幾本書給校長。這突然的介紹,讓我有些不知所措。首次見面的校長卻熱情地握著我的手,笑著說:“徐教授幸會,你的事,王院士講了……”
王院士就是這樣一位總是贊美他人的人!
一年不見了,王院士仍然那么神采煥發?!?4歲啦”,他一邊說著,一邊拉著我走進客廳,讓我和他相鄰而坐,說:“剛才交大校長聘請我當他們的'講座教授',既然再當教授,講什么呢?”他從座位前臺上拿出一本新書《瑞金醫院血液科疑難病例討論集》送給我,接著說:“這是'開卷考試',我們這些老人,就是做這些事,既是考試自己,也是為年輕人做點貢獻?!?/p>
我知道,這是王院士幾年來查房記錄。每個星期,科室里常規給他送上一個病例。他去查文獻,自己做成幻燈片,再去“大查房”。有的患者的診斷,就是通過這種查房,獲得解決。王院士打開書,讓我看幾個病例分析,例如“IgG4相關淋巴結病”“T淋巴細胞變異型高嗜酸細胞增多綜合征相關心血管病”,均是近年來新命名的疾病,可能也是國內首先發現。
王院士說:“你們秉承的觀點、理念,你們復大的做法,希望好好整理,要形成'家'。'家',就是自己的特色,就是創新?!?/p>
我說:“王老師,記得嗎?2008年我們在南通有次談話。你說:癌癥治療必須有新思路。復大這么多年來,始終追求這種'新思路'?!蔽矣秒娔X顯示我剛完稿的一篇個案報告,記載一例術后全身廣泛轉移性腎透明細胞癌患者,在常規治療完全失敗后,應用非特異性多靶點免疫治療,獲得“完全反應”,已“無病生存”快一年了。

王振義院士聽病例介紹,總是十分認真
王院士說:“我一直關注你們,在微信上讀了你們好多文章,為你們成功治療一些特殊病例,高興,也贊賞。你們要有自己獨特的研究。你們感興趣的研究其他人不一定感興趣。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把握好研究方向,這個方向就是要堅持研究患者如何生存下來。我說你們要成'家',就是這個意思?!?/p>
“我一直記得,你說治療癌癥,一要簡單,二要有效,三要花得起。”我回憶起多年來他講了N次的話。為了這句話,多年前,我曾經攜同我院總裁左建生和時任院長牛立志專程來上海,聽王院士講了2個小時的“醫學哲理”。
王院士笑了,說:“很高興你還記得我的話。”他停了停,看看我, 接著說:“我總在想一個問題,我講的這些話,不僅僅對你們講的,但你,你們,聽進去了,而且在努力做。為什么?這里有個信仰問題。這不完全是信什么'教',不管什么'教',總離不開'服務'、'為他',服務他人。對我們做醫生的,就是病人至上,歸根結底就是'服務'……”
我拿起王院士送的新書,翻了翻,整本書沒有一處“王振義”的名字。這可全是他的心血呀?本想問他這是為什么,但我話到嘴邊,停住了,因為這可能就是他這樣深有信仰的“大家”獨有的胸懷。
湯釗猷院士說:創新是復大永恒主題
2月14日,小年夜,下午4點兒子帶著我,驅車來到愚園路的一個環境優雅小區。據湯院士講,他們多年前之所以搬來這個小區,是因為這里鬧中取靜,有四季可游的游泳池。十幾年前,湯院士的夫人李其松教授患了乳腺癌,手術時已有淋巴結轉移。但對中醫有深刻研究的李教授,堅持用“中藥加游泳”作為術后輔助治療。李教授是我進修消化病的啟蒙老師。當時中山醫院的消化科和湯老師主持的肝癌科在同一樓層,湯老師也就成了我沒有“注冊”的老師。幾十年來,我們結下了深厚感情。去年,李老師因為肺炎去世了。今天,再進這個小區,李老師的音容笑貌一一呈現眼前,我心里突然一陣隱痛。
來到湯院士家門口,門開了,只聽“徐老師”一聲招呼。一看,是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接著,湯院士迎上來。 樊院長說:“徐老師,太高興了。湯老師說你要來。你可是我在大學時,聽了你的課就不用復習的老師呀!”
樊嘉在大學期間,是我的學生, 讀博士研究生期間,湯院士是他的導師。青出于藍,樊嘉現在也當上院士。 我拿出新近出版的我的新書《踐行中國式控癌》,書中每篇文章均有湯院士的評述。我簽上名字,送給樊嘉院士。 湯老師拉著我和樊嘉的手,說:“三代人相聚,難得難得,真是好機會、好兆頭。” 圍著湯老師,我們一起照了像。
我翻開《踐行中國式控癌》書的22頁,那是去年11月份我回母校南通大學講課時,在大學創始人、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銅像前拍的一張照片。我對樊院士說:“張謇說:人患無志,患不能以強毅之力行其志。你是母校的驕傲。我們都很欣慰,因為我們都在踐行張謇傳承下來的文化和精神遺產?!?/p>

左起:樊嘉院士、湯釗猷院士、作者
湯院士接過話題,說:“文化傳承的力量是無窮的。”他拿起《踐行中國式控癌》, 說:“這本書無論內容還是編排,均堪為上乘,很有新意。書中詮釋的觀點,就是既有創新,也有繼承,既要學習,也要質疑。 將中國文化元素注入現代醫學,實現兩者結合,就是在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醫學文化。”
他問起去年7月初在廣州看到的那位姓孔的晚期肝癌患者。我將《踐行中國式控癌》翻到133頁,上面有湯院士看望這個病人的照片。這是一位中年患者,2016年11月9日首次來到我的門診。當時消瘦、大腹水、嚴重黃疸。肝明顯腫大,CT上滿布腫瘤。當時給他開了6味中藥。5個月后,去年3月4日,他再來門診時,黃疸腹水全部消除,肝內腫瘤仍然存在,但他面色紅潤,說他每天駕車至少100 公里,前往東莞上班……
我告訴湯院士,這個病人現在仍然天天上班,一如常人。湯院士興奮地說:“這是典型'與癌共存',是'中國式控癌'發揮了作用。”
我說:“讓癌癥病人長期活下來,30%靠首次治療,70%靠治療后康復,就是你講的'改造'?!睖菏空f,化療仍然需要,但要看對象,掌握劑量和用藥時間。物極必反,現在不少病人是死于過度治療。我看了你寫了不少有關康復的文章??梢哉细鞣N康復手段,包括'自然療法'。我的一位博士生,現在已是著名教授,他研究的題目就是精氨酸與癌癥關系。我們吃的海產,尤其深水海產品,就含有豐富精氨酸。”
我談起正研究氫分子控制癌癥。湯院士說他已注意到這方面的研究,希望我們圍繞活性氧和氫的關系,做些探討。他說:“在我心目中,你們復大的特色就是敢于創新。在新時代,創新更要成為你們復大的永恒主題?!?/p>

湯院士講起“中國式控癌”,思路十分清晰
吳孟超院士說:期待復大走上新征程
直到大年三十下午,我才去到吳孟超院士的家。一見面,吳老連連道歉,說醫院里事太多。這可以理解。他仍然是一院之長,據說海軍黨委剛發了任命書;他是中國科技界杰出代表,一天前,電視里就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看望他。
近幾年來,每年春節我和吳老總是相聚在他家這個客廳。時間如梭。清楚記得,去年這個時間,就是在這個客廳正面掛著國家領導人接見照片的墻前,我和他圍著相同牌子相同規格的圍巾,照了像。
我們相互問候。吳老感慨地說:“去了你們醫院,印象很深。我常常用你們的工作來對比我們醫院,要求大家學習。辦醫院,一個是技術,一個是服務,都要圍繞著如何給病人治病,治好病。這么多年來,你們堅持得不錯?!?/p>
回憶是老年人的精神享受。我們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在南京開會,住在同一個房間的趣事。如今已是97歲的人了,吳老依然思路清晰。我說:“記得十年前,你說過,我們都要忘記自己的年齡?!?nbsp;吳老說:“關鍵是我們有期求、有目標。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就是說,人活著,就要有奮斗。這是一種精神?!?/p>
十年前,吳院士受聘為我院名譽院長。每次見面,他總關心地詢問我院的工作。一次在他的辦公室里,他給我看收集的報道我院事跡的人民日報。這次見面,我向他匯報,我院有了“革新”:中國唯一以“中”字頭命名的民營企業,總部是在上海的中民嘉業控股復大了,曾是著名部隊院校的南方醫大的一位腫瘤專家加盟當院長了……
吳老很高興,說:“太好了。這就是變。變才有出路。我們國家已進入了新時代。期待復大走上新征程?!?/p>

今年見吳院士,他仍然是神采奕奕
2018年2月18日星期日
完稿于上海蘇州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