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氣能治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說:“這是真的!”2019年6月1日由著名腫瘤治療專家徐克成教授主編,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學家湯釗猷主評,多位醫學界著名學者和臨床實踐家共同參與完成的《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在廣州陽光酒店舉行新書發布會。

(左起)全國政協原常委、甘肅省原政協主席楊振杰,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中國科學院院士倪嘉瓚,徐克成教授,羊城晚報出版社社長吳江,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國際冷凍治療學會名譽主席korpan 等上臺為新書揭幕
“有關氫氣與癌癥的專著,此書是第一本。”吳孟超院士評價:這是腫瘤康復的一場顛覆性探索。湯釗猷院士評價:氫氣控癌,我確信不疑。吳孟超院士評價:這是腫瘤康復的顛覆性探索。王振義院士:這是腫瘤康復的革新性課題。鐘南山院士:這是值得贊賞的“真實世界”探索。
據悉,《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全書約25萬字,從氫分子生物學、氫氣醫學的創建,講到氫氣如何維護健康,進而介紹氫氣控癌的科學基礎,再到實驗證據、“真實世界”病例調查、典型病例和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氫氣控癌”故事,以及作為“第三眼”的媒體人的客觀觀察和描述。
徐克成教授強調將“氫氣控癌”定位于“康復”,不是“治療”。目前,在“處理”癌癥的全過程中,氫氣不是“主力”,是“輔力”。為了讓患者活下來,首次治療十分重要,恰當康復至為關鍵。不希望讀了本書的患者放棄“主臺”治療。當下,將氫氣列為“治療后康復”“居家康復”,或者說“氫氣保健”,將是對這種“天然之氣”“生理之氣”在大健康概念下一種較恰當的評價。
《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新書發布會上,現場宣讀了吳孟超院士、王振義院士的賀詞。
新書主評者湯釗猷院士作了“創造中國新醫學”的主旨演講。他表示,氫氣控癌的作用并非直接殺滅癌癥,而是一種“改造”手段。隨后,他來到徐克成教授的健康工作室,認真詢問了病患吸氫情況。

一位正在吸氫的四級腦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引起了湯釗猷的關注。這位患者已在工作室免費體驗4個月。最新復查結果顯示,病情穩定。此外,患者還有諸多癥狀上的改善:原本常發癲癇現在已沒再發作,原本不能言語現在能與人簡單交流,此外腿腳有力了,能拿筷子了。
與會的北京工業大學馬雪梅教授上臺演講時指出,膠質母細胞瘤5年生存率只有5.6%,是所有惡性腫瘤中最低的,當之無愧的“癌中之王”。她和團隊通過動物實驗發現,氫對于膠質瘤細胞的轉移、侵襲和克隆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

因公未能前來的鐘南山院士特意錄制了一段視頻送給大會。鐘南山是我國最早開展氫醫學臨床研究的專家,他認為:氫分子醫學在中國前景廣闊,《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是首次對這一領域“真實世界”的探索,也是一種值得贊賞的嘗試,他對書作者表達了自己的敬意。
鐘南山特別提到,新書“82例進展性癌癥吸氫患者隨訪報告”中,Ⅲ期患者持續吸氫后穩定率達到84%,Ⅳ期患者持續吸氫后穩定率達到49%,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據。

孫學軍教授接受媒體采訪
我國最早地研究氫分子生物學和氫醫學的海軍軍醫大學孫學軍教授作了《氫氣醫學現狀和發展趨勢》的演講。他表示,氫氣醫學應用前景廣闊,但仍存在學術問題需要解答。氫醫學的兩大核心問題包括:1、效應的分子基礎不清楚;2、治療疾病臨床證據不充分。即有作用,但不確定如何產生作用。
在隨后的氫醫學癌癥康復論壇上,來自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的錢偉博士,報告了一例晚期轉移性膽囊癌吸氫后康復的個案:
73歲膽囊癌女性患者,T3N1M0 ⅢA期。肝門部、胰頭多發淋巴結轉移;腸梗阻無法進食;重度貧血;心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二尖瓣置換術后;子宮切除術后狀態。無法行抗腫瘤治療,只能對癥支持,并一度下達病危通知。2018年10月,患者家屬自行協調一臺氫氧霧化機,每天吸8個小時。兩個半月后,患者膽囊腫瘤縮小了2/3,肝轉移瘤縮小,腫瘤指標恢復正常,生命體征平穩,能進食,能走路,精神飽滿,2019年1月順利出院。3個月后返院復查,腫瘤繼續縮小,腫瘤指標保持正常。目前病人狀態良好,生活自理、行動自如、體重已增加4公斤,也不再需要注射胰島素。

發布會當前恰逢6.1國際兒童節,數十位童心未泯的廣東省生命之光癌癥康復協會的會員佩戴紅領巾與會長徐克成教授、潓美林信涌總裁合影。他們表示,是氫讓他們變得年輕、有活力,感謝引領,讓他們走向更好的康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