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的淋巴瘤之戰已經抗爭成功,如今的膀胱癌,我希望能早日恢復正常生活。”阿青(化名),才剛剛三十出頭的他卻有著二十六年的抗癌經歷。去年,阿青因血尿被查出膀胱癌,在妻子的陪同下來到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醫療五科就診。
淋巴瘤康復
膀胱癌來襲
2022年9月,阿青發現自己排尿不暢,還有些血尿,但多喝水癥狀又有所緩解,他以為是尿酸高引起的,便沒有太重視。直到放假去醫院體檢,才發現自己膀胱三角區及膀胱頸部有菜花樣腫塊,活檢提示為膀胱癌。得知這個檢查結果,阿青便直接來到我院醫療五科就診。

“我17歲的時候便在復大治療過淋巴瘤。”阿青告訴我們,剛上小學的他發現脖子有雞蛋大小的腫塊,當年信息不發達,不懂得癌癥這些,試了好多種偏方,越試腫塊越大,最后才在一家大醫院確診為淋巴瘤。“當時脖子、縱膈、脾臟都有淋巴瘤,醫生說不適合手術,要放化療。”然而一直到了高三,反反復復的治療,卻治標不治本。為此,他們想在廣州尋找新的治療,最終來到復大。
“考慮我年齡比較小,所以沒有切除脾臟,還是以放化療為主,但醫生為我調整了化療方案。”到了23歲的某一天,阿青肚子痛,以為是胃腸道問題,但胃鏡結果是正常的。阿青想起自己之前脾臟也有腫塊,便再次來到復大就診。“做完放化療,切掉脾臟,后面就好了。”阿青告訴我們,從23歲的康復,到現在已有11年,在此期間,他一直通過讀書、學習提升自己,并定期體檢。直到去年,他出現血尿的癥狀被確診為膀胱癌,才又再次回到復大就診。
介入、手術
助力患者恢復
入院完善相關檢查發現,阿青的膀胱三角區及膀胱頸部多發占位,結合既往病史與影像檢查,考慮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可能性較大。由于阿青暫未發現遠處轉移,并且有膀胱全切的指征,我院醫療五科醫生建議其術前先進行新輔助化療,即介入治療。
膀胱癌的介入治療主要是通過髂內動脈/膀胱動脈灌注,廣州復大腫瘤醫院介入科運用DSA對患者腫瘤病灶進行精準定位,通過導管在病灶內部注入高濃度的化療藥物,達到殺滅癌細胞的目的。由于增加的是局部的藥物濃度,不僅可以提高局部療效,還能減小全身的藥物反應。
在經過4程介入治療聯合免疫藥物治療,阿青的情況良好。為此,在與其溝通交流后,醫生為其安排手術。由于阿青年紀尚輕,為提高其生活質量,我院醫生為其實行“腹腔鏡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腸膀胱術”。這是泌尿外科手術過程難度系數大、耗時長、步驟多、多學科技術集成的手術。
根治性膀胱切除術(RC)+尿流改道術是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IBC)的首選手術方式,目前臨床常用的尿流改道方式主要有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回腸膀胱術、原位新膀胱術等方法,其中原位新膀胱術因術后不需要掛尿袋,小便還可以從原來的尿道口排出,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習慣,能夠維持患者身體形象,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小。
但阿青因既往淋巴瘤病史的影響,目前腸系膜已明顯攣縮并增厚,無法下拉至盆腔與前列腺尿道吻合,只能選擇回腸膀胱術,所幸術程順利。術后病理結果為(膀胱)浸潤性高級別尿路上皮癌,腫瘤范圍約5×5×1cm,腫瘤向下已侵及膀胱肌層。
化療
可能誘發癌
“我這個癌,徐院長說可能是之前淋巴瘤頻繁化療誘發的。”阿青表示,當年在老家多次化療,那時候就已經出現膀胱炎、尿血的情況,但當時經濟條件差,不敢跟醫生說,想著咬牙忍忍就沒什么大問題。沒想到淋巴瘤好了,卻來了膀胱癌,連腸粘膜也因多次化療而損傷。
癌癥的發生是正常細胞演變成了癌細胞,除了由于復制過程中“運氣”不好犯錯外,微環境起了很大作用。化療藥物參與了修復、調整DNA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它不一定能把握正確的方向,可能形成新的細胞突變,導致其他癌癥的發生。徐克成總院長表示,化療雖然是治療某些癌癥的常規療法,但它是把雙刃劍,它改變了人體的微環境,可能增加了重復患癌的幾率。因此,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謹防過度化療。

“總體來說恢復得不錯,這里的醫護人員也很負責。”阿青告訴我們,前不久,醫療五科的醫護人員還貼心為他準備生日party。五彩繽紛的彩帶、氣球還有香甜的生日蛋糕,一首生日快樂歌響起……讓他和妻子熱淚盈眶,也讓他很感動。如今,阿青恢復得不錯,他希望今后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自己也不用隨身帶著尿袋,早日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