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醫難題,疼痛抗爭,經濟支配等等,由癌癥引發的“家庭綜合征”,每天都會在腫瘤醫院上演。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是一個有溫度的醫院,將溫暖傳遞給每一個患者及家屬,彌補在抗癌過程中家屬所缺失的部分。
癌癥,每每聽到的人都顯得很害怕,人們對癌癥的恐懼遠甚于它本身。
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沉入到痛苦的深淵中。
那么,他們到底在害怕什么?
或許是在逃避疾病存在的真相。
1 真相很殘酷,但是溫情一直都在

“真相很殘酷,但是溫情一直都在。”這是經歷21次住院和多次治療后,李叔的女兒回答道。
此時,李叔的各項報告都逐漸往好的方向發展,然而這不能意味著這場戰役結束了,但是距離理想中的治愈,仿佛又進了一步,今年李叔可以回家與家人過個好年。
面對右肺低分化腺癌IV期,雙肺轉移瘤,肝多發轉移瘤等多項疾病纏身,李叔顯得很淡然,反而是身旁的妻子精神顯得有點疲憊。
“對我來說,很想這是一場夢,但,它不是,它確實在侵害我丈夫的健康,剛開始很無助,但現在看著他慢慢變好,我也感到很欣慰。”李叔的妻子掩面而泣。
女兒輕拍著母親的背:“我父親是一名公務員,來廣州工作幾年,一直以來都是個工作狂,常常忙于工作,即使退休也沒曾閑過,我媽媽也提起我父親常喊背痛,大家都以為只是腰勞損,這種情況持續大概3個月,我們才意識到父親的身體出了問題,我便請假帶我父親去省中醫院檢查,一檢查才發現父親病得那么重,如果可以早點察覺會不會......”
女兒的停頓摻雜很多情感,而如今擺在她面前是雙重困境:一方面逼迫自己擔起家庭責任,另一方面如何配合醫生陪伴父親對抗癌魔之路。
2 堅定的信任,才是力量之泉

有些情感,不僅僅只是言語。
2018年5月,女兒帶著李叔前往多家醫院,得到的回復都是切除治療和全身化療,而李叔已66歲,女兒不想讓父親承受如此大的病痛。在多方打聽下,得知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是多學科治療腫瘤的專科醫院,抱著看一看心態,帶著父親來到這里。
李叔就這樣與復大結緣,斷斷續續在復大接受治療長達一年半的時間, 李叔也已68歲,在住院期間,主管醫生王峰一直很認真觀察我的病情變化,與多位專家探討最佳的治療方案。
治療方案:
2018-5-17行右肺腫瘤氬氦刀冷凍消融+穿刺活檢術,病理:(右肺)低分化腺癌。2018年5月24日、6月15日、7月7日、7月28日、8月18日和9月8日行介入化療6程;10月10日、11月6日、12月3日、2019年1月1日、1月29日改為安維汀0.5g+培美曲塞 0.5g方案維持化療5程。化療后患者右側胸背部疼痛較前緩解,無骨髓抑制和明顯消化道反應。
2019年4月19日開始行放療,共10次,全腦每次3Gy,腫瘤野每次5Gy,同時脫水等對癥治療,放療過程順利;于2019年9月10日行肺癌氬氦刀冷凍消融術治療;于2019年9月29日行肝轉移瘤冷凍消融術。
在復大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李叔的病情一日比一日好轉,李叔一家的笑容越來越多。
剛住院那會,正好碰到老家出點事情李叔趕忙催著妻子回去一趟,正當妻子望著躺在病床的李叔陷入兩難時,正好在病房幫忙吊針的小芳聽到反映到護士長。
護士長跑到病房說:“方姨,李叔在這里,你就放心先回去處理事情吧,這幾天就交給我們先照料吧。”
李叔一開始還不適應,看著那柔弱的身板,李叔總會擺擺手說:“小姑娘,我很重的,還是我自己來吧。”護士小姑娘總會扶住他的胳膊,將他扶到輪椅上,附耳說道:“李叔,你就別擔心,相信我們。”
在護士們的再三堅持下,也慢慢接受了那些跟自己姑娘差不多年紀的護士為自己清洗臉面和腳。
在和護士們一次次拉家常中,李叔也慢慢放下自己的顧慮,把護士們當自己的閨女一樣對待,攜帶家鄉特產送給她們。
就這樣李叔在復大度過一天又一天,與醫護人員如同親人一般,每每李叔在過道散步時總能聽到清脆的聲音在向他打招呼。

李叔表示,最開始知道患癌后,我覺得生命像被加上一道道枷鎖,癌癥如同黑洞,看不見的恐懼才是最令人恐慌,但是慢慢就想開,也不再抱怨,開始思考該怎么樣接受治療。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能夠在這里得到很好的照顧和治療,我相信醫生,醫學發展到今天對癌癥的治療方法越來越多,我相信他們會做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作為患者,我很清楚自己的抗癌之路很艱辛,我別無選擇。那就是積極配合治療。
據統計,在中國,每年有近400萬的“新發癌癥患者”,在這400萬的癌癥患者背后,有著遠超400萬的癌癥家屬,復大深知這一點,都會耐心的為患者家屬解答疑惑,安撫他們的心情,相信醫學的力量,與醫生并肩作戰,共同承擔起抗癌道路上的重責,攜手抵抗癌魔重返健康之路。